孙策心中虽有千般不愿,但那抗议之言却还是没有说出口,他轻轻颔首,目光深邃,又说道:
“我如今放心不下的,除了襄樊之战外,还有淮南之地。如今淮南虽已平定,然四海未宁,江东还有其余州郡尚未臣服,若任其游离,久而不决,恐将如蚁穴溃堤,悄然间动摇我江东百年基业之根本。”
“吾等肩上,担的不仅是眼前之战事胜败,更是江东子民之安宁与未来之繁荣。因此,速战速决,平定四方,实乃当务之急,不容有丝毫懈怠。”
“明白了,伯符,暂且安心休憩吧。”
随着孙策缓缓躺下,闭目养神,众臣皆怀着复杂的心情,逐一退出了那间弥漫着沉重气息的房间。门扉轻掩,隔绝了一室静谧,门外,夜色似乎都多了几分凝重。
周瑜,这位以智谋著称的儒将,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他缓缓转身,目光直逼鲁肃,那眼神中既有探究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责备,轻声却坚定地问道:
“子敬,你我之间,无需隐瞒。你且告诉我,这封劝退信究竟是谁的主意?”
立于其间,左右为难,目光不由自主地偏移,恰好与墨焱交汇,这一瞬的微妙,被周瑜捕捉得分毫不差。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那笑中既有洞察秋毫的锐利,又藏着几分对世事难料的嘲讽。
\"墨仲卿,世人皆道你兵法诡谲,行事不拘一格,偏爱以奇制胜。而今观你,竟也学会了沉稳持重之道。”
墨焱静立如松,唇间紧抿,不言一语,这份沉默,却似无声的挑衅,悄然点燃了周瑜胸中的怒火。他猛地一旋身,腰间玉带轻响,一柄寒光凛冽的佩剑已跃然掌中,剑尖微颤,精准无误地抵在了墨焱颈侧,距离脖颈不过一毫之隔。
鲁肃目睹此景,脸色骤变,眼中闪过一丝惊愕,连忙疾步上前,以温和却带着几分急切的声音劝解道:
“公瑾,剑下留情,你这是干什么?快把剑放下!”
周瑜立于原地,周身仿佛被一层无形的怒气所笼罩,他的双眸中满是怒火,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冬日里骤然袭来的寒风,带着不容抗拒的威严:
“墨仲卿,我且问你,你心中究竟作何盘算?为何在如此紧要的关头按兵不动,不发一兵一卒?”
就在此剑拔弩张之际,气氛紧绷的微妙瞬间,屋内悠悠响起孙策那沉稳而略带几分关切的声音。
“公瑾、仲卿,可是尔等在外争执?”
周瑜闻言,神色微凝,一抹犹豫之色在眼底一闪而过,而墨焱则是趁着这片刻的迟疑,不作任何辩解,轻轻向后撤身,步伐中带着几分洒脱与不羁,悄然退出了这场无形的对峙。
“公瑾······”
鲁肃还想再劝,可周瑜却没有丝毫耐心去听,径直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