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宁也出声附和。
林威自然没有拒绝,便从怀中取出早已备好的图纸交给众人评判。
鱼崇谅和唐宁等人迫不及待地展开图纸,众人的目光瞬间被图纸上那精细的设计所吸引。
“林大人,这炉子的构造甚是奇特,这中间鼓起的部分莫非就为了容纳更多的铁矿石?”
鱼崇谅率先发问。
毕竟,贝塞麦转炉外形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金属整流器,通常呈圆筒状,安装在旋转的水平轴上。
大周的冶铁炉多为下大上小的圆台形。
林威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道:“鱼大人高见,正是如此。此造型可让铁水在炉内的翻滚和搅拌,使空气能够更均匀地与铁水接触。”
唐宁紧接着问道:“那这旁边的管道又是作何用途?”
“唐大人,这管道是用来导入空气的。充足的空气能让燃料燃烧得更加充分,提高冶炼的温度,从而加快铁矿石转化为铁水的速度。”林威有条不紊地回答。
鱼崇谅和唐宁恍然大悟,这导入空气方法便是与大周冶铁炉最大的区别了。
众人纷纷点头,眼中露出思索之色。
又有一位将作监的官员问道:“林大人,这炉子的底部为何设计成这样的形状?”
林威从容不迫地说道:“此底部形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有利于铁水的流出,同时也便于清理炉渣。在冶炼过程中,炉渣的及时清理能保证炉子的正常运行,提高生产效率。”
众人围绕着图纸,不断提出各种问题,林威则从专业的角度一一给予详细解答。
他不仅解释了炉子的构造原理,还讲述了整个冶炼过程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鱼崇谅听罢,抚掌大笑:“妙妙妙,林大人奇思妙想,竟然设计出如此精妙的图纸。不知大人可有兴趣去我工部……”
“咳咳~”
柴荣听得鱼崇谅要从自己这边挖人,当即面露不悦。
紧接着,林威又拿出了现世大佬们设计出来的新型炼焦炉图纸,再次引得众人一片哗然。
鱼崇谅看罢炼焦炉和明白其作用,更是眼冒金光。
“本官原以为要用这蜂窝煤来冶炼,没想到……哈哈,有此精炼石炭之法,那蜂窝煤也就只能用于寻常百姓家喽。”
柴荣更是大喜:蜂窝煤的秘方和此炼焦技术相比,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不过,柴荣却回想起前几日和郭威的畅谈,陷入了沉思。
林威见此,颇为疑惑,急忙询问柴荣。
柴荣叹了口气,道:“如今,大周南有南唐、北有辽国,周边各国虎视眈眈,内部又有诸多难题亟待解决。百姓何其艰苦。”
林威微微皱眉,认真聆听着柴荣的分析。
柴荣接着说道:“这冶铁之法虽妙,可实现起来又谈何容易。大周国力有限,资源匮乏,要建造这等先进的冶铁炉和炼焦炉,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皆是巨大。”
林威思索片刻,拱手说道:“殿下,您所言极是。但殿下可曾想过,越是艰难之时,越要勇于进取。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是在困境中崛起。”
柴荣看着林威,露出一丝期待之色,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林威清了清嗓子,开始给柴荣灌“心灵鸡汤”。
说道:“殿下,想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成就霸业。如今我大周虽处境艰难,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齐心协力,又何尝不能克服重重困难呢?”
柴荣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光芒。
林威又道:“殿下,这冶铁之法和炼焦之术,乃是我大周崛起之关键。有了充足的钢铁,我们便可制造精良的兵器和工具,提升我大周的军事实力和生产力。如此一来,何愁不能开拓天下,养百姓,致太平呢?”
他站起身来,来回踱步,思考着林威的话语。
林威接着道:“臣尚有富国强民之策,减少徭役之法,改善民生之计尚未禀告殿下,殿下何故因此丧失志气?三十年后未可知也?”
柴荣听着林威的话,心中的豪情逐渐被激发起来。
过了一会儿,柴荣停下脚步,眼神坚定地说道:“你说得对。我大周不能因一时之困难而退缩。孤当助陛下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林威心中大喜,连忙拱手道:“殿下英明!臣愿为殿下壮志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