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跟着候显,这次没进乾清宫,只是走到门口,就看见朱棣已经换了一身常服从里面走了出来,见到朱瞻基,将其唤到身边,就道:“走吧,陪我一起去城外看看土豆的情况。”
乾清宫外,御驾早就已经准备好了,朱棣话落,就先一步上了车。
朱瞻基见此,也只能无奈的跟了上去,刚刚上了大半天的朝,这会儿他正饿着肚子呢。
本来还想着去自家爷爷这里也能混点吃的,打打牙祭,没想到还没来得及开口,就又要往城外走。
好在,御驾倒是极大,里面也有准备不少糕点之类的,勉强也能垫了垫肚子。
马车上,朱棣也不急着说话,等到朱瞻基吃的差不多了,他这才开口笑道:“吃饱了?”
“嗯,还行!”朱瞻基点了下头,也不客气,就道:“主要是这些糕点有些太干,得配着茶水吃,不然容易噎着。”
“今天朝堂上的情况,你怎么看?”朱棣伸手指了指朱瞻基刚刚吃东西时,没注意掉落在衣领上的残渣,问道。
“朝堂上的情况?什么怎么看?”朱瞻基随手拍掉衣领上的残渣,用另一只手接住,也不浪费,随即又丢进嘴里,砸了咂嘴才道:“不就是商城的事情遭人眼红了嘛,也就是二叔三叔跳的快,不然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有其他人跳出来了,不过二叔三叔现在这么一闹,我估计短时间内,应该是不会有人敢轻易开口了,说起来我倒是应该感谢一下二叔三叔来着!”
“呵,你倒是机灵!”朱棣轻笑一声,瞥了他一眼,随即又问道:“除此之外你还看出了些什么?”
“其他的嘛……”朱瞻基顿了一下,道:“我看到了一些不好的东西!”
“嗯,说说!”朱棣点头,示意朱瞻基继续。
“南北二榜的事情,您是知道的吧?”朱瞻基想了想问道。
朱棣点头。
朱瞻基继续道:“从宋朝开始,北方就开始陷入了凋零,先后被金国蒙古国的铁骑践踏,至太祖爷爷的时候,北方相比南方可以说已经完全失去秦汉时期的底蕴,大批的财富,人才流往南方,以至于出现了太祖爷爷时的南北榜事件,这件事虽然表面上看只是南北两地文化差异。”
“但实则究其缘由,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北方饱受战乱之苦,南方却相对安稳,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结果就是读书人能够更安心的读书,商人也能够更安心的赚钱。”
“这短时间似乎看上去并没有问题,但是时间长了,南方的安稳环境,那些商人就会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当他们大到一定的极限,爷爷,您觉得他们会做什么?”
朱瞻基眨了一下眼睛,反问道。
“嗯?你问我还是我问你?”朱棣听的正认真,朱瞻基突然打住,顿时让他有些不爽的瞪了一眼朱瞻基,道:“继续说!”
“嘿,我这不是活跃一下气氛吗?”朱瞻基笑了一下,然后脸色稍稍认真道:“爷爷,您要相信一件事,商人逐利的欲望永远是不会停下来的,当他们财富达到上限时,他们就会想办法打开更多的路子,比如海路,又或者说,官路!”
“这些商人有如此胆量?”朱棣闻言眉头一皱,眼中闪过一丝杀意。
对朱瞻基的话,他也有些质疑。
无论是朱瞻基提到的海路,还是官路,这两条路无论那一条,对这些商人来说都可以说是锁死了的事情,这些商人除非敢冒天下之大不违。
“爷爷,您看看,您又忘了不是?”朱瞻基耸耸肩,道:“我先前不是和您说过嘛,在做生意的时候,有一个叫做成本的东西,只要这个生意的利润能有成本的一成,那么这个生意就是可以做的,哪怕它有一定的风险,而如果这个利润达到了十成十,那么就算是拼了命也是极为划算的,而要是高于了成本的三倍,就是让他们自杀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您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商人的胆量,就像今天朝堂上站出来弹劾二叔三叔的那几个人!”朱瞻基撇撇嘴道:“我就不信爷爷您没看出来,这些可不全是为了二叔三叔才站出来的,我要是猜的不错的话,他们这些人里面,肯定有人和那些商人,或多或少都是有些联系的,甚至是这么说吧,说不定这里面有人干脆就是商人投资起来的人!”
朱瞻基说的十分肯定,站在后世的角度上来分析大明,很多事情简直不要太简单。
就像今天朝会上的事情,换个人或许还会疑惑这些人为什么会为那些商人冒着顶撞皇帝的风险。
但是只要了解后世大明的情况,就会知道,大明后期,南方的商人对那些读书人的影响会有多大?
或许某些人看似不显山不漏水的,表面上还可能是个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但是说不定这人资助的读书人,就十几个巴掌都数不过来那种。
看看吊死煤山那位,都说崇祯不适合当皇帝,内阁首辅比换衣服换的还勤快,但是换个人上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