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光也在读第一条。
“什么叫有氧运动练多了,什么道理嘛。”他眉头紧锁,不理解。
他接受的篮球观念就是要多练有氧,练耐力,不然跑不动。
之前中国篮球的特点就是这样。
你没人家高,没人家壮,就得多跑,跑快一点儿。
那不练有氧,不练跑步怎么行。
李秋平没说话,他也想不通这一点。
在他看来,有氧训练非常有必要,甚至于很关键。
因为关系到体力。
所以他每一周都会安排那么一两场训练,练长跑,提升球员的心肺能力。
可到了唐森这儿,却成了有问题?
关键你也不写问题出在哪儿,就说应该增加无氧运动的比例,然后整体上三七开,无氧占比七成。
可为什么这样,就不说了。
那李秋平要问了,我怎么知道你说的对不对。
万一不对怎么办。
他又看第二条。
第二条更奇怪了,说东方队的训练强度太高,不利于赛季中的体能保持。
这个李秋平更想不通了。
他上个赛季就发现,状态不好的时候,上强度,可以保持更好的状态。
这个赛季还准备坚持下去,甚至于写论文呢。
结果到了唐森这儿,又成了问题。
下面一样,也是没具体解释,就说甲A联赛赛程相对不算密集,单纯的上强度,不符合体能的变化周期。
可你又不说周期是什么。
而且随之就引申到了第三个问题。
前面说强度太高,后面直接说空有强度,但没用对地方。
看似把球员训练的死去活来,但大多都是机械化重复,还有低效的训练。
然后还是老样子,只提问题,不说问题出在哪儿。
感觉就像唐森在写这份计划的时候,觉得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解释,是人尽皆知的一样。
可李秋平想说,我不知道啊!
下面问题更是越来越多。
【过度注重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比例不够】
【技术训练有对抗比例不够】
【实战演练太少】
【不够注重细节,教练旁观式指导,发现问题并没有及时指出调整】
翻到第二页,总算没再说训练有什么问题,开始指出姚明的自身问题。
这里详细了很多。
说姚明控制球的能力不够,手指力量不足,需要改进。
说姚明上肢力量严重缺乏,身体维度要进行调整。
横移速度慢。
弹速不好,腿上爆发力不足。
甚至于指出了技术上的问题,比如进攻时球放的太低。
看到这里,李秋平着实愣了一下。
像这个球放的太低的问题,说实话他真没注意到。
可回想一下姚明的比赛,好像还真有这种问题。
他顾不上再看,匆匆往后翻。
从第四页开始,正是一份训练计划。
三人凑在一起,一页页的仔细看。
越看,三人眉头皱的越紧。
因为这份训练计划太匪夷所思了。
“不是,体能训练呢,力量训练呢,还有技术,这都不练了?”
王群怪叫道。
李秋平没说话,他也想问这个问题呢。
整整13页的训练计划,被唐森分成了基础训练和进阶训练。
基础训练,每天至少一次,一次持续两个小时。
在整份计划中,这一部分的占比高达百分60。
然而最让李秋平无法理解的是,这部分基础训练,竟然全都是一些静态的,集中在身体柔韧性,协调性方面的训练。
而其他方面的训练,则是根据联赛赛程,穿插在了每周的训练中。
比例非常低。
比如体能训练,一个月的训练计划,总共就安排了四场,每周一次。
剩下的力量和技术训练,稍微多一些,但在三人看来,依旧少的可怜。
王重光皱眉道:“他说我们训练强度高,可也不能这么低吧。”
如果按照唐森的计划安排。
那么假如只有基础训练的比赛日,姚明一天要做的训练就是上午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做一些前屈后屈,拉伸韧带,全身多关节的静态训练。
恐怕这一场训练下来,汗都不带出的。
“就这种训练强度,我都怕他掉状态。”王强附和道。
就这种强度,简直就是摸鱼,是偷懒。
李秋平也忍不住这么想。
这个训练强度,实在是太低了。
而且不知道唐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专注于柔韧性训练。
还有你前面指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为什么不针对性的去练呢。
像爆发,像横移速度,还有技术上的那些问题,你倒是改进啊。
结果呢,花了这么长的篇幅,设计了这么多复杂的柔韧性训练动作。
如果这是一份体操队的训练计划,那李秋平绝对要翘起大拇指说好。
可不是啊。
而且姚明都这么大了,二十多了,再去练柔韧性,协调性,能练出来吗?
“头疼!”
李秋平狠狠挠挠头。
他还想着自己错怪了唐森,人家三天并没有摸鱼,足够专业,一口气发现了这么多问题。
然后又给了一份这么详细的训练计划,到时候自己也可以参考一下,给其他球员练。
谁知道是这样一份训练计划。
这种训练计划,怎么参考?
其他球员要是照这么练,球员非荒废了不可。
“不是还有光盘嘛,看看是什么东西?”王群又道。
说着,拿起光盘,快步走向了办公室。
办公室里有电视和影碟机。
放入播放。
电视上立刻出现了唐森。
就是录像机录的,应该是在酒店的健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