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将来等他做了藩王,那么需要看的脸色,也必然是朱瞻基的脸色,所以朱瞻基对他的态度,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了。
同样,自然的,朱瞻基对于其他藩王的态度,也由不得他之后不在意的?
此时朱瞻基提到削藩,以及藩王俸养的问题,自然也是切身关乎到他自身利益的问题。
朱瞻基见朱高燧表情,也没在意,道:“我的意思很简单,三叔不觉得现在朝廷对藩王的俸养是很有问题的吗?”
说着话,朱瞻基微微一顿,不等朱高燧回答,就继续道:“不说别的,就说现在对藩王的俸禄,藩王们不用干其他事情,只需要不停的生孩子,每生一个孩子,就有一份巨额的收入,当年太祖爷就封了二十余位藩王,子子孙孙到了现在,就已经远远超过百余位了,而这还是大明建国不到五十年而已,而一旦大明建国超过百年呢?又或者说两百年后,三叔觉得那个时候咱们朱家人得数量又会多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到了那个时候,三叔,您觉得以朝廷目前的财政是否还能有足够的能力,来奉养这么多的皇室成员呢?”
“这……这个………”朱高燧听到朱瞻基的话,下意识的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他虽然比不上太子朱高炽,也比不上朱高煦,但是他又不傻,自然听的出来朱瞻基话里的意思了。
他看的出来,自家这位大侄子,明显目光十分的长远,只是这个长远的方向,对他来说,属实有些压力过于太大了。
姑且不说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关乎着他自身的利益,便就是这件事情的本身,他虽然想要站队朱瞻基,但是他同样也很明白,在这个事情中,一个不小心,无论是得罪了朱瞻基,还是将来损害了其他藩王的利益,最终他肯定都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这几乎是不用想象的。
“三叔不必紧张!”看到朱高燧的反应,朱瞻基嘴角微扬,随即笑道:“侄儿之所以和三叔提这件事情,但并非是要三叔来当这个恶人,或者什么的,而是想要给这件事情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满足咱们朱家人的利益,又能完美的解决朝廷以后的问题。”
“大……大侄子………”朱高燧艰难咽了咽唾沫,随即干着脸,挤出几分笑容道:“大侄子你有什么话,就直说,你是知道你三叔我的,以前脑子就不太好使,所以才跟着老二干了许多混账事,不过你放心,三叔我现在也能拧得清了,知道该站哪一边,所以你放心,你三叔我绝对是支持大侄子你的!”
“呵呵………三叔这就说笑了不是?”朱瞻基闻言呵呵一笑,道:“什么放心不放心的?我还能不相信三叔不是?”
笑了一下,朱瞻基随即问道:“不知道三叔和马宝可有什么交集过?”
“马宝?大侄子说的是郑和?”听到朱瞻基突然说到马宝,朱高燧也是一愣,随即才想起郑和被赐名之前的称呼。
“嗯,就是郑和!”朱瞻基点了下头。
“这个……”朱高燧有些不明所以,不过还是摇了摇头道:“郑和是老爷子的人,平日里也不在应天府多待,之前我倒是跟着老二接触过几次,不过此人心里唯有你爷爷一人,虽然对待我和老二也甚是客气尊重,但也只不过是因为我二人的身份罢了,故此倒也不曾有过过多的接触。”
朱瞻基点了点头,对于朱高燧的回答并不意外,郑和的为人他虽然接触的不多,但是也是可以看的出来的。
整个本身就是一个极度纯粹的人,除了出海的事情外,其他任何事情,也全部都是以自家爷爷为中心,其他的人,哪怕就是朱瞻基的老爹,太子朱高炽,整个则最多就是维持表面上的尊敬,绝不深交。
也正是如此,别看郑和虽然一副游走于大明朝廷权利之外的样子,但是要说到老爷子最信任的人,绝对是非郑和莫属的。
所以朱高燧和郑和不熟,也是极为正常的事情。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那不知道三叔对于西洋的事情又了解过多少?”
“西洋吗?”朱高燧微愣,想了想道:“我之前倒是听说郑和每次回来之时,都会带回大量的香料,之前的胡椒便是如此,老爷子甚至一度还曾拿着胡椒当做朝廷官员的俸禄发放,想必西洋等地,应该也不算贫瘠吧?”
朱高燧说的很保守,主要是他对这些确实不怎么了解,毕竟下西洋的事情一直以来都是郑和在负责,而郑和又只对朱棣负责,其他人别说是打听西洋的事情了,就是打听宝船的事情,都是想要别想的。
“看来三叔应当对西洋等地并不了解了!”朱瞻基微微一笑,随即道:“我之前倒是曾与郑和有过一番这方面的交谈,不知道三叔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真正的西洋?”
“嗯………”朱高燧微愣,想了想,点了点头道:“大侄子你说!”
由不得他不听,他懒得出来,朱瞻基突然给他提起西洋的事情,明显是和刚刚提及俸养藩王的事情是有关的。
只是朱高燧虽然有所猜测,但是由于对于西洋的事情所知道的也属实有限,这也让朱高燧始终有些摸不清楚自己这个大侄子的真实想法。
这会儿听到朱瞻基说西洋的事情,他心里倒是真的有那么几分想要了解一下的想法了,至少了解过后,他也能对朱瞻基的想法多少有些猜测。
“我之前和郑和闲聊的时候,倒是听郑和说过,西洋之地,虽然地处蛮夷,但是却并不说是就比我大明来的贫瘠了,有的地方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起我大明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瞻基稍稍整理了一下话语,组织了一下语言道:“特别是与我大明安南相连的暹罗,阿瓦等地,包括与大明只相隔一个海峡的德里苏丹等国,据说当地一些土著,即使一年四季不事耕种,便是靠着海产,水果等等,便可以轻松做到饱腹。”
“即使稍有耕种之地,也不过是还处于刀耕火种愚昧之时,但是如此落后的耕种技术,当地土著往往只需在春来之时,与丛林之间随意撒下一把种子,所得之收获便已经远超我大明百姓一年四季毫不懈怠的耕种所得,当地土地之肥沃,可见一斑,然则却只是被一群生性懒惰,天予而不知珍惜的土著霸占,三叔,您不觉得有些可惜吗?”
朱高燧:“………”